中国乒乓球队的冠军教练、中国乒乓球学院教师陈彬和上海体育学院的老师们,为学生们解读中国乒乓球长盛不衰的“奥秘”。

思政课走入乒博馆 冠军教练作主讲
5月18日,上海体育学院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思政展示课。这次的课堂,不是在教室,不是在校园里,而是在中国乒乓球博物馆。课堂上的学生,有上海体育学院的大学生,还有黄浦区三所学校的中学生,甚至还有来馆参观的市民“顺路”加入。
上课之前,中国乒乓球博物馆授予上海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6位教师荣誉讲解员聘书。据悉,上体院与乒博馆将以此次授课为起点,探索馆课融合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打造行进中的课堂,让学生进行沉浸式的体验。

拥有12000余件国内外珍贵藏品的乒博馆,充分展现了国乒的奋进之路和精神内涵,赋予思政课独一无二的时空形式。在乒博馆内这节“行进的课堂”上,担任讲解的不只是馆里的普通讲解员,还有来自上海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他们在不同的展区,围绕《国球与中国智慧》、《国球与中国精神》、《国球与中国道路》、《国球与中国外交》、《国球与中国制造》等主题,结合馆内的历史文物和珍贵藏品,给学生们送上了一堂情景交融的思政课。

学生们在观看藏品和聆听讲解之后来到乒博馆“冠军堂”,等待他们的是中国乒乓球队的冠军教练、中国乒乓球学院教师陈彬。陈彬曾是奥运冠军、大满贯得主丁宁的主管教练。近四十年的执教生涯,使他对“国乒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形成了独到的感受。在与上海体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马焕对体育精神的理论解读后,陈彬教练结合自己在国家队的训练和大赛经历,向学生们解读中国乒乓球长盛不衰的“奥秘”,讲述奥运冠军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奋斗故事。中国乒乓球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荣誉感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学生。课上,丁宁也发来了视频,在她看来,每一个世界冠军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她们的背后站着一个强大的国家和一大批默默奉献、无私付出的人们。她鼓励同学们“在追梦的道路上敢于挑战,不惧困难,为国家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目前,上海体育学院已经建立了由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知名运动员、教练员所组成的教学协同创新团队,以点带面地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今后,“冠军思政课”将成为上海体育学院每一级新生的“必修课”,使学生在这样的思政课中由学习的“参与者”向体育精神的“传播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转变。
上海体育学院党委书记李崟表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是感召青年、激励青年和引领青年的重要精神力量,一大批在奥运会等国际赛场上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运动健儿成为青年成长的榜样。上海体育学院冠军思政课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用青少年喜爱和接受的方式,把“讲体育”与“讲德育”结合起来,把“讲道理”与“讲故事”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沉浸中领悟,在领悟中感动,在感动中不断激发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切实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有效性。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继军 孟歆迪)
媒体链接:http://difang.gmw.cn/sh/2019-05/18/content_32844886.htm
[责任编辑/董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