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刊发校长陈佩杰教授文章 呼吁青少年多参与高强度体育运动

日期:2014-05-15浏览:

本网讯 《文汇报》5月15日科教卫版面头条刊发了金沙威尼斯陈佩杰教授的文章《有运动没活力,青少年的阳光被挡了》,文章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课题调查结论入手,分析了我国青少年日常运动的情况,指出,我国青少年每天参加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时间,不足半小时。最近几年,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全国的中小学校都在落实“阳光体育一小时”。虽然时间达标了,但是活动强度远远不达标。文章呼吁要让更多青少年多多参加中高强度运动和体力活动,不要因为一些小概率运动意外事件而因噎废食。

本篇文章是在上海即将举办首届全国学生运动会的背景下,上海市教委和文汇报联合开展的全国范围的“阳光少年”大讨论的开栏之作,体现了金沙威尼斯以陈佩杰教授为首的专家团队在青少年体质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绩,反映了上海体育学院在拓展体育学科内涵,服务民众健康所赢得的重要位置。

全文如下:

有运动没活力,青少年的阳光被挡了

上海体育学院院长 陈佩杰

青少年是否“阳光”,有一条很简单的评判标准:这些孩子有没有活力。相信很多中小学教师和家长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都很难充满信心地给出肯定答案。

其中的问题在哪里?我们的教育,尤其是体育教育是否还有完善的空间?给出具体结论前,先给大家看看我手头的一个已经结题的课题调查。

青少年的“活力”到哪里去了?

这是我们刚完成的一项中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向在校儿童和青少年推荐的MVPA指标,即每天至少60分钟的中度到剧烈体力活动,我们不久前完成了上海、天津、成都、广州、西安等城市的大调查。

在经过大量数据采集和分析后,结果出来了:只有5.6%的中国孩子达到了WHO所要求的每天至少60分钟中度到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其中,男孩达标率是9.4%,而女孩的达标率仅1.9%!要知道,在很多发达国家,大约有60%左右的青少年,每天都能确保1小时这样的体力活动。

现在很多老师都说,女孩比男孩“乖”,学习表现也更好。但看到这则数据,广大老师们难道还认为现在只有男孩需要“拯救”,女孩的教育就一点问题没有吗?!

这个全国大调查,还得出了一些结论:我们的青少年每天坐着的时间在8.7小时以上,而每天参加中高强度体力活动的时间,则不足半小时。在大城市里,孩子们在周一到周五的运动量,也要比周末高出不少——这说明,很多父母并不强调或还没有建立让孩子参加中高强度运动的意识。

“阳光体育一小时”有时间没强度怎么行

MVPA为何重要?因为体力活动和人的活力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的“阳光”,是需要通过参加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锤炼”出来的。但我们目前中小学的体育教育,是否有效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呢?

最近几年,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全国的中小学校都在落实“阳光体育一小时”。对于提高青少年的体质,这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阳光体育一小时”政策出台的依据,就是WHO的MVPA。但可以发现,我们在落实和推进MVPA的过程中,在“60分钟”上达标了,但在“中高度的体力活动”这一点,做得还不够。

经常参加体锻的人都知道,没有运动就没有代谢,只有运动达到一定强度——对青少年来说就是每分钟的脉搏跳动强度达到130次左右的时候,才能实现体锻的真正目的。

因为,学生参加中高强度体力活动,获得锻炼的不仅是肌体,也磨练了人的意志。只有身心同时得到锻炼,青少年的活力才能迸发,他们身上的“阳光”才能更好地体现。

别让小概率意外事件阻挡了广大青少年的阳光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每当提到要加大学生参加体育或体力活动的强度,中小学校就有一片反对声,而反对者,首先来自于我们的中小学校长和体育老师。他们的顾虑是可以理解的:一旦发生运动伤害或意外事故,家长上门问责,学校压力太大。个别学生在剧烈运动中猝死的新闻,也加剧了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对剧烈运动的担心。

但换个角度讲,这是否也是因噎废食的一种表现?可以告诉大家,因为参加剧烈运动而发生意外,这样的小概率事件确实是存在的,而且非常正常。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发生运动意外后,我们是否有应对的预案和能力?

举个例子,某个学生参加运动时突然心脏停止跳动,在事发的几分钟内,体育老师有能力急救、妥善处置吗?须知,这黄金几分钟对于挽救一个人的性命是至关重要的。

而为了避免这类“运动意外”的发生,我们其实可以采取更多的措施,防患于未然。比如,做好对学生的体质评估。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在布置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前,了解每个学生的体质状况,包括学生的个人情况、有无疾病乃至家族的病史。可以说,在这一点上,上海的中小学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要让更多青少年焕发“阳光”,营造一种社会氛围,获得广大教师和家长的支持十分重要。毕竟,生命在于运动,千万不要因为一些小概率的运动意外事件,就抹杀了大量青少年参加中高强度运动和体力活动的机会。

(本报记者樊丽萍整理)

媒体链接: http://wenhuipdf.sumg.com.cn/html/2014-05/15/content_46.htm
[作者/董杨华]
[报送单位/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熊小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