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6月28日上午,2013年上海市“休闲体育学科发展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在图文信息楼第二会议室迎来了首场专家论坛,担任此次论坛主持人的是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建国教授,论坛嘉宾分别是上海市体育局李伟听副局长以及上海交通大学赵文杰教授。
论坛开始前,李建国教授在开篇中指出在体育系统内,政府、社会和学者三个阶层在体育与民生挂钩方面已达成共识,此次论坛旨在通过探讨体育与民生的发展,提升我们对民生体育的认识,使得体育民生之路在将来走得更好。
接着李建国教授针对上海提出的“体育是民生,体育是文化,体育是精神”的口号,邀请上海市体育局李伟听副局长谈谈上海为什么将体育纳入民生问题。李局长表示:一方面目前上海经济发展总量水平高,上海的生活生存状态在改变,人们逐步追求生活生命的质量,体育是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上海的老龄化现状要求提升健康需求;其次,现代人的生活学习压力很大,加之缺乏运动,造成的疾病越来越多。因此提升群众体质就显得很必要。李局长认为体育已经不是单纯的运动,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分不开,在上海这样一个城市体育与民生是密切相关的。
然后,李建国教授邀请赵教授从市民的角度谈谈民生体育到底是什么,该如何发展。赵教授从体育是否为民生、体育与民生其他领域的关系以及体育若是民生,在发展过程中该如何进行调整这三个方面阐释了此问题。其一,赵教授认为体育是民生,因为需求理论决定了人的需求是会改变的,人除了追求物质外,现在最关注三个方面即健康、幸福感、生活质量,而体育与这三者是密切相关的。其二,体育与民生的其他领域关系密切。老百姓高度关注的其他领域包括卫生、教育、休闲娱乐等领域,而体育与这些领域是有很大关联的。例如体育与卫生之间,卫生肯定是民生,而体育与人的健康的直接关系越来越被认同,因为体力活动减少,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了一系列健康问题,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体育运动。另外赵教授也谈及了体育与教育、体育与娱乐以及体育与社会交往的关联程度,均表明了体育与民生的其他领域的关系密切。其三,立足民生,体育应该做出一些调整,淡化金牌荣耀,要立足于市民利益,以此为出发点,追求健康;在城市形象方面,要打造精品明星和精品赛事,这不仅仅是竞技体育还包括群众体育;另外还要考虑国民的心理变化,如今国民较金牌的关注度相比更关注自己的参与和体验。所以上海的体育发展应立足于这几方面。
随后,李局长向大家介绍了上海体育局为民生做了哪些工作。他表示上海为全国的全民健身运动做出了一些贡献,为全国提供了好的思想理念和可操作性的形式。以本世纪的两项任务为例,一是政府公共服务问题,要改变政府事必躬亲的社会角色。二是,提出了体育生活化的理念。这两方面的事为民生问题提供了解决的平台。另外李局长还以具体的事例介绍了上海体育局为体育民生做的努力,比如 “笼式足球”的引进、步道的建设、农民子弟的游泳问题和百万人参与的上海市民运动会。体育惠及民生同样可以从社会的角度来谈,接着赵教授从社会的角度谈了体育如何改变民生。赵教授重点阐述了改变民生,体育要从老百姓的自身需求出发,不论是场地建设、体育项目的设置、体育组织还是体育指导,都要转变思路,立足于老百姓的体育需求,比如市民运动会的出发点与以往的市运动会是不同的,改变了以前追求成绩的思路,如今完全是从基层组织比赛,满足市民的需求。总之重点就在于发展的思路要转变,立足点为百姓办实事的话,办法总比困难多。之后赵教授又对目前体育生活化的研究进展作了阐述,主要介绍了30分钟体育生活圈的7个试点,这个做法形象的贯穿了体育生活化理念。
在论坛的互动环节,学员围绕民生体育与举国体制的冲突、体育产业化与公益化、社会指导员的培训、退役运动员的就业等问题积极提问,专家也从各自的角度一一解答。整整场论坛两位专家以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思维、深邃的学养和高屋建瓴的论述,感染了在场的每位学员,博得了阵阵掌声。
[作者/荆洁 摄影/翁捷 徐慧]
[报送部门/研究生处 休艺学院]
[责任编辑/熊小健]
2013-6-28